湖北大学是省部共建的地方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在90年的办学历程中,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3344体育会员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有生物催化与酶工程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3个国家级别平台以及10余个省级平台,生物科学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年来,在教育改革系列文件精神指导下,针对拔尖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的问题、具体培养路径不明的问题、教学质控体系不优的问题,3344体育会员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成效显著。
瞄准“新生科” 找准拔尖人才定位
1.紧跟学科发展,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生命科学的发展极为迅速,新的理论和技术层出不穷,预计未来在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等领域会出现突破性进展,同时生命科学和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会结合得更为紧密。学院积极应变、主动作为,紧密结合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方向,紧密结合学院实习实训基地——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产业方向,围绕现代生物科学及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主动对接湖北省、武汉市生物“万亿产业”的战略规划和产业布局,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将优势科技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以改革为动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用现代生命科学理论和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专业;坚持产出导向教育(OBE)理念,以产出为导向,优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不断完善“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积极培养基础扎实、勇于开拓的“新生科”高素质人才。
2.分析各方需求,明确人才五大属性
在综合分析国家和社会需求、教育质量革命需求、生物学科和产业需求以及学生需求后,办学单位一定要清楚“培养什么人”,特别是要清楚培养什么样的拔尖创新人才。学院认为生物类的拔尖创新人才应具有五大属性:①自主属性。拔尖人才一定要有自主学习的习惯,也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②研究属性。拔尖人才一定要参与科研,理论联系实际,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③团队属性。拔尖人才一定要学会团队合作,在思想碰撞中不断提升自己。④国际属性。拔尖人才一定要有国际视野,不做井底之蛙,要接触和参与国际学术共同体。⑤特征属性。拔尖人才一定要有较强的综合素养,尤其是在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方面出类拔萃,这是拔尖人才的属性。
建设“新高地” 夯实人才培养路径
在明确生物类拔尖创新人才的五大属性后,学院采取了BFLOC培养路径和一系列培养措施。
B(Bilingual teaching & testing)
采取以下措施:①建设国际化专业。生物科学专业被立项为学校重点建设的4个国际化专业之一。②采用双语甚至全英文授课和考核。“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等5门核心课程被立项为校级双语课程,“环境污染与治理”被立项为校级全英文课程。③聘请外籍教师教学。聘请外籍教师进行一学年的公共英语口语课教学,聘请生物背景外教专门讲授一学期生物专业英语课程。④专任教师中80%具有海外留学或进修背景,为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师资保障。
F(Further reading & training)
采取以下措施:①延伸阅读。教师课堂上开出延伸阅读的书目或者文献,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并尽快研读,了解知识点的外延、背后的科学史以及前沿趋势,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②家庭作业。教师在每一章节都要布置家庭作业,注重设置开放式和非标准答案作业,考查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深度。③举办系列第二课堂活动。如“达尔文杯生物秀”“生化微积”“我药成长”等具有鲜明特点的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④注重实习实训。与学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学生的产业认知。
L(Lab working & searching)
采取以下措施:①夯实实验技能基础。以国家实验教学中心为平台,通过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训练,掌握生物类研究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手段。②早进科研实验室。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校级创客实验室为平台,提倡“科研无门槛”理念,鼓励学生尽早进入科研实验室,加强科教融合育人,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思维。③采取mini—PI制。借鉴科研PI制度,学院提供经费,本科生作为mini—PI自由申报课题,自由组建团队,实行mini—PI负责制。经过申报、审批、实施、验收、交流等一系列过程,除了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外,还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④参与专业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级生物竞赛以及国际iGEM竞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O(O2O flipping & learning)
采取以下措施:①激发教学团队活力。学校和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和激励措施,激发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教学技能和教育理念,建设了一批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学团队。②发挥名师效应。以“湖北名师工作室”为依托,开展“生命科学名师论坛”“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活动,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③建设学生喜欢的“金课”。在省级“金课”“分子生物学”教学团队带领下,学院积极开设了10余门基于互联网的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上慕课或者SPOC课程,其中“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分离工程”等核心课程已在全国UOOC联盟平台和学银在线平台上线。④打造高效课堂。在课程建设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实施O2O(online to offline)翻转式教学,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提前学习线上资源后,师生可以在课堂开展线下的探究式、合作式教与学,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使学生的参与度更强,对知识点的理解更为深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更具建设性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打造高效课堂。
C(Critical thinking & discussing)
学院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逐渐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在科学上要独立思考的态度,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敢于质疑,不唯教师、权威、教材,让批判性思维成为学生价值观的一部分。主要措施包括:①在课堂讲授和科研训练中,通过教师宣讲、示范和启发,让学生了解批判性思维。②通过举办高水平学术报告、名师面对面等活动,让学生体会批判性思维。③通过导师组织的seminar讨论,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④通过举办本科生Bio—SKY科研论坛等活动,让学生内化批判性思维。
培养“新人才” 基于效果持续改进
1.树立“三全”质量保障理念
充分发挥6支教学质量保障队伍(学院教指委、学院班子、专业责任教授、教研室主任、教学督导员、学生代表)的作用,齐抓共管,协同工作,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院倡导“全人员”“全环节”“全过程”的教学质量保障理念,无论教授、教师还是管理人员,都要追求教学质量;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无论是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都要讲究教学质量;从第一学期到毕业季,从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都要重视教学质量。
2.建立闭环质量保障机制
不仅在校生的教学评价重要,毕业校友的反馈以及用人单位的评价也非常重要,学院还积极引入校外第三方评价,以客观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院通过“三全”质控,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馈到专业、教研室甚至直接下沉到教师,及时整改;如果是更大的问题,须反馈到学院教指委和领导班子,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产出为导向,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和人才成长数据库,实现OBE教学理念,形成质量保障的闭环体系。
3.注重课程思政育人
积极倡导和践行“of students,for students,by students”的教育理念,积极构建良性互动的师生教学共同体,通过教学供给侧改革为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思政元素,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育自强,积极培养学生的“四爱四品”。“四爱”即爱祖国、爱科学、爱自然、爱生命,“四品”即家国情怀、习坎精神、批判思维、国际视野。“四爱四品”既结合了兼济天下的宏大目标(爱祖国、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也结合了生命科学的学科特点(爱科学、爱自然、爱生命、批判思维),同时还凸显了湖北大学90年办学历程凝练的“习坎精神”。学院张海谋教授荣获“全国大学生素质教育优秀推动者”称号,王勇同学荣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
4.学生培养成果显著
3344体育会员学生学风良好,本科生平均绩点维持在2.8左右;近3年一次性升研率维持在45%—50%之间,名列学校前茅。本科生团队于2018年、2019年两次斩获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银奖。近3年,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物实验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以及湖北省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竞赛等各类竞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80余项,其中国家级别奖励近40项。近3年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包括高水平SCI论文,如2020届本科生刘紫薇发表第一作者高水平SCI论文,首次报道了自给自足P450酶的全长三维结构,展现了良好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第三方机构北京睿新中科公司发布的《湖北大学2019届本科毕业生社会需要与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显示:学院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为93.39%,职业能力满足度为97.50%,专业课满足度为91.91%,任课教师总体满意度为99.26%,与学生课外沟通交流率为98.53%,实践教学满意度为92.64%,母校推荐度为78.68%。通过中科院、武汉大学等学院毕业生读研深造单位的反馈,学院毕业生基础扎实、勤奋刻苦、动手能力强,具备良好的科研潜力和培养前途,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批判性思维。通过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华美生物和华大基因等用人单位的反馈,学院毕业生在学习能力、专业知识、敬业精神和执行能力方面表现突出。
(张海谋 吴文华 杨之帆)
上一条:【中国教育报】3344体育会员:构建模块化培养链 提升研究生“双创”力 下一条:化学化工学院举办分析化学国家一流课程建设研讨会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联系电话:(027)88664102
版权所有©2023 3344体育会员 鄂ICP备05003305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